日期:2025-11-07 17:18:40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股票配资指数指南
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捏搓揉掀、指尖翻飞,不用借助任何工具,面粉胶粉和成的面团,经巧妙组合,栩栩如生的小马驹跃然眼前……
上海市级非遗面塑代表性传承人戚依平展示江湾面花的制作技艺,吸引不少观众驻足。
11月7日,第十二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在安徽宣城的宛陵湖湿地公园湖心半岛广场开幕,同步举办了第六届长三角城市非遗特展。

上海面塑。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活动现场,集中展示了沪苏浙皖4省市特色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40个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作为东道主,宣城市具有文房特色的5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一同亮相。
来自浙江温州的发绣作品气韵生动,来自安徽绩溪的竹编技艺寓古于新,来自上海杨浦的海派面塑“别开生面”……展会还邀请了各地代表性传承人,现场秀艺,让非遗印记落地可感。
在安徽展区,今年72岁的邵培其正饶有兴致地为游客介绍各类竹编,“这个是果篮,这个是菜篮,这个是婚嫁装彩礼的手提篮……别看都是竹编,但编法大有讲究。”

绩溪湖村竹编。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身为绩溪湖村竹编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邵培其早在12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徒接触竹编。过去竹编多和农具挂钩,比如面筛、簸箕等,如今在创新的基础上,竹编的用途更趋生活化。
选材也是竹编的关键,邵培其告诉记者,普通竹编用当地产一年生毛竹即可,若是工艺品,需五六年生的竹子,韧性好,且不易生虫。
首次来宣城参展的戚依平,不论去哪座城市,最先打卡的就是博物馆,这次来到宣城也不例外。

戚依平(右)现场传授小朋友面塑技艺。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作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戚依平的面塑技艺师从自己的公公。30年来,她将这一传统技艺捏到炉火纯青,但凡经她手的面塑,就像3D打印出来的一样。
“人物、花鸟、建筑都能捏。”戚依平笑称,万物皆可捏,只要有原型。她告诉记者,为了让面塑这一技艺得以传承,如今还经常走进中小学,走进市民夜校,其实就是让非遗之美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来到浙江展区,几幅装裱好的画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经采访了解,原来这是国家级非遗温州发绣。所谓发绣,就是以人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艺术形象的民间手工艺。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永国(右)带着温州发绣参展。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永国,还有另一重身份:温州大学发绣研究院院长。
“起初是跟大学水彩画老师学习发绣,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发绣技艺从未间断过。”孟永国分享道,如今温州大学还专门开设了发绣选修课程,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参与进来。

界首彩陶。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别看只是一幅简单的发绣作品,却贯穿了手工艺人的一针一丝。“耗时上,一幅发绣作品少则三五月,多则一两年。”孟永国认为,手艺人守的就是那颗“匠心”。
在非遗特展现场股票配资指数指南,除了沪苏浙非遗之外,安徽本地的非遗同样大放异彩:界首彩陶釉色鲜亮、泾县宣笔毫尖有力、淮南豆腐彰显“食”力……大家齐聚一堂,既展现了地域特色,也凸显了长江文脉交融。
怀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